云烟起毫端
大气出天然
——记经济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访问学者、北京大学研究院、山西华运通煤炭有限公司董事长葛涛
![]()
中国小康网
尹景羽 有人说:“在书画界,他经商是最棒的;在商界,他的书画又是最好的。”其实葛涛无论书画还是经商,都是风生水起,无与伦比。他师古不泥,博采众长,创造出独树一帜的书法艺术;他的绘画,中西合璧,深邃灵动,以气韵引领而独领风骚;下海经商,仍是出手不凡,一鸣惊人:1988年,组织山西第一船焦炭出口,一单100万,史无前例,轰动“三晋。”
正如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美术评论家赵欣歌为葛涛书画集所题:“商海弄潮人,书画无来者,笔墨分疆土,风格世界扬。”
转益多师是吾师
葛涛生于吉林东丰县。东丰县史称“皇家鹿苑,”素有“中国梅花鹿之乡”的美誉,也是全国三个“现代民间绘画画乡”之一。
父亲是东丰县建国后第一任派出所所长,饱读诗书,书画俱佳,可惜英年早逝。生在这样一方沃土,加之父亲的遗传和影响,葛涛艺术禀赋极高,被誉为“神童。”7岁父亲去世后,崇拜父亲的徐仁智十分疼爱小葛涛,主动教他书法。徐老师的教学方法十分独特,碑草隶篆,他一样亲笔写一本字帖,每帖都是同样的10个字:“是、量、真、义、诚、春、夏、秋、冬、四。”他告诉小葛涛,假传一本书,真教一句话。这10个字取其中国汉字的精华,代表了中国汉字的基本特点,写好这10个字,别的汉字都不在话下,是“一笔书”和“连绵草”的必练之字。后来葛涛被誉为“当代草圣”便肇基于此。
![]()
小葛涛谨遵师训,每天摹写不停。徐老师风雨无阻,每周一定时去葛家检查批改小葛涛的书法作业,并将每种字都示范一遍。徐老师耳提面命,启蒙了小葛涛的书法艺术感知力。他渐参渐悟,为他日后的书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谈笑有名师,往来皆鸿儒。”11岁时文革爆发,学校停课闹革命,对别的孩子是灾难,可是对小葛涛学书法却开了新天。一开始他没事到处转悠,专门去翻红卫兵收缴的四旧书刊,收集小人书看。偶尔他翻到了一本兰亭序字帖,如获至宝,一口气跑到家里。当时他还不太清楚,这是一本举世瞩目的神书,他只是看了心动,觉得妙不可言,喜不自胜。拿起笔,仔细地一笔一笔地写,一字一字地临。当某一笔、某一字临不好时,照样描摹,反复多次,深刻体会。对一些特别好的字,一些特殊的字,就用各种办法反反复复地心追手摹。“笔秃千管,墨磨万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潜心临摹、揣摩、琢磨,深深地印在脑子里,铭刻在心目中。
![]()
文革还让小葛涛和另一位不同凡响的名师结缘。他看一个儒雅和善的老头被红卫兵批斗得体无完肤,十分同情。别人避之不及,他却主动接近。因为他发现,这个牛鬼蛇神,不仅写得一手好字,篆刻更为奇妙。原来此人叫张惠普,是末代皇帝溥仪的师爷。两人逐渐成了忘年交,张惠普送给他一个木头刻的印章,手把手教他写字,篆刻。几十年转瞬逝去,木头刻的印章,葛涛如今还在用。他说:“从张老师身上,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精益求精的那股劲!”
葛涛自幼就是人小鬼大,善于抓住各种时机,如海绵吸水一样汲取各种营养。小时候,著名战士作家高玉宝和大连鲁美学院教授王旭阳到他的家乡讲学,他每天起大早去为他们研磨铺纸,“讨好”的目的是为了观摩偷艺。
![]()
博涉诸家成自家
葛涛兼收并蓄,见谁学谁。“二王、”颜柳、赵孟睢⒄判瘛⒚澹杂诿恳患宜枷鹿环喙Ψ蛉パ芯俊U缥颐呛扰D滩皇俏吮涑膳,是为了摄取它的营养。葛涛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书法艺术追求中,博涉诸家,他从对比中领略各家真谛,融汇各家之长,将其作为自己的源头活水,使自己的书法,任一笔皆有所宗,每一划均无所泥,可谓是法古入化,自成一家。他说,毛主席的书法,每个字都有出处,没个字又都是“毛体。”有“二王”之秀逸,孙过庭之俊美,张旭之狂韵,怀素之放肆,苏黄之雄厚……正如毛主席的湖南普通话,就从毛主席嘴里说出来是那个味,别人怎么也学不出来。
葛涛说,齐白石曾对弟子许麟庐说:“学我者生,似我者亡”。如果只是一味学习不懂创新,没有了自己的风格,也就没有了出路。书法也是如此,你写王羲之的字,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这只能算是仿制品而已。要寻门而入,破门而出。不能一味地模仿别人,要有自己的个性特点。
![]()
他还强调说,书法呈现的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书法讲求“中和”之美。儒家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书法的“中和”之美,是追求笔画之间相互响应,结构左顾右盼、错落有致。中庸和谐有辩证法的哲学内涵,又要“和而不同”,不张扬,不媚俗,不造作,强调对立面的协调与平衡,肥与瘦、露与藏、上与下、左与右、多与少、对立的双方均有各自的节制,超越对立与冲突,达到互相渗透,相反相成,彼此融通的更高层次。
随着时间的淘洗和知识的积累,他更注重书法的气韵和节奏,讲究干湿浓淡,章法结构,拙中求美,写出独具特色的“葛体书法。”
由于葛涛书画俱佳,二者往往又相互渗透、融合。他特别擅长把画意融入书法而又字不离形,创作出独树一帜的书法艺术。
山西省文联主席、书协主席李才旺赞道:“翰墨藏雅意,遣兴三两笔。大气出天然,烟云起毫端。”
![]()
书到极时书似画
“书到极时书似画,画臻妙处画如书。”
中国有“书画同源”说,赵孟畹摹耙允槿牖笔鞘榛诤系睦锍瘫I谥泄窦浠婊纾鹛卧诳岚榉ǖ耐保嗝粤祷婊苍谇槔碇小
学生时代对葛涛影响最大的老师是杨树有。杨老师在东丰县画年画驰名。耐人寻味的的是,也同学书法一样,是杨老师“上赶子”主动收葛涛为徒,有一次放学路上,葛涛被杨老师截住,要教他画画,这真是求之不得。自此,每天放学后,葛涛就直接到杨老师家学画。
![]()
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传统民间年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杨老师也按客户要求,把它画在家具上,或是画在家具的玻璃上,有时也用电烙铁直接烙在木板上,用于美化装饰。葛涛一点就通。杨老师收活,葛涛就作画,有时候杨老师作画,葛涛题字,也是相得益彰。那时候到处画毛主席巨幅画像,杨老师有气喘病,高的地方就让葛涛上去画,自己站在地上指导。杨老师逢人就夸:“这孩子天赋少有,艺术感觉特好,一上手就比我强。”
那时生产队、大队、公社墙上刷大标语、画宣传画也少不了葛涛,县里还抽调他去参加工农兵美术创作班。他三分钟画一张头像速写,画谁像谁,同学们排队给他当模特。
14岁代表东丰县农民画派进京参观法国18世纪农民画展,已是闻名遐迩的大名人了。
![]()
高中毕业上山下乡当林业工人,葛涛也没怎么正经干活,成天就是写写画画。干自己喜欢的事,苦中有乐,乐此不疲,还被抽调到省里参加工农兵美术创作。20岁在吉林省美术界已经是赫赫有名。长春电影制片厂在华北地区招考一名美工,2000多人参加考试,葛涛名列榜首。张金玲、宋晓英等明星都来一睹“华北美术状元”风采。
人生际遇有传奇
人生就是一部传奇,有许多偶然性。至此葛涛的人生来了一个180度大逆转,也成就了葛涛绘画艺术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正当他准备去长影报到时,林场武装部长却出乎意料地告诉葛涛,部队要招一名有美术特长的兵。那个年代当兵是年轻人的普遍向往,因为富农家庭出身,葛涛压根没有当兵的奢望。如果能当兵,那真是求之不得,葛涛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应征入伍。
![]()
部队招来一个小书画家,首长就用其所长,安排他到北海舰队的美术创作组。这使他有幸和全国颇有影响的军旅国画家周永家成了战友。周永家也是东北人,葛涛的艺术道路与周永家非常相似。他们都不是学会了基本功再创作,而是在创作中学,走外师造化之路。两个人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周永家成了葛涛的良师益友。
作为水兵出身的海军艺术家,周永家选择大海为艺术空间,长年跋涉于军港、高山、海岛和渔村,始终把生活视为创作的源泉、艺术的灵魂,多角度、多侧面地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冲突与和谐,悟出了海岩与浪脉肌理的大海符号,创造出了自己的绘画语言,创作了大量具有大海气质的美术作品,展现了个人的绘画风格。这些对葛涛影响极大。葛涛和周永家一道画素描、速写,收集有关资料,共同创作了国画人物《海测兵》,受到了各方好评。
![]()
葛涛真是一个幸运儿。他在北海舰队的美术创作组,主要负责海军在军博的展览,此期间他又遇到了他艺术之路上的又一位恩师——油画家高泉。高泉1961年月毕业于中央美院油画系董希文工作室并留任助教,董希文是油画巨作《开国大典》的作者。1962年11月高泉志愿调干入伍,先后在海军政治部、总政画报社、解放军艺术学院、军事博物馆任美术员、美术创作室主任等职。平生爱画大海,创作了近二百幅海洋绘画。《渴》、《过草地》、《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万岁》、《1998夏·丰碑》等作品在军内外获奖。1987年八一电影制片厂以《大海之子》为题为他拍摄了大型传记性记录片,1992年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大型《海之歌》高泉海景画集。
高泉画品人品俱佳。他对葛涛说:“你现在的程度,不用和我学了,我帮你找一位老师,他是中国的‘达芬奇’。”
![]()
烈日炎炎,髙泉买了个大西瓜,领着葛涛辗转来到了黄今声家。黄今声1949年毕业于冀察热辽联大鲁迅文艺学院美术系。1961年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当时任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油画教研室主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作品《大军回来了》、《山村秋事》、《亲人》,为中国革命博物馆等单位收藏。著有《色彩原理》、《色彩画》、《电脑绘画》等。译著有《油画大师的奥秘》、《印象派风景画技法》、《油画难题详解》、《风景画艺术》等。听了老友髙泉的推荐,黄今声第一次破格接受一个穿军装的学员。
![]()
中西合璧闯新途
国画改为油画,黄今声老师为葛涛个性化制订课程,全程规划学习内容。先学习素描,并以写生作为锻炼色彩能力的手段。
油画对葛涛来说是一个新课题。东西文化,根本不同。在绘画上,中国画重神韵,西洋画重形似;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中国画不重背景,西洋画很重背景;西洋画重写实,故必描背景;中国画重传神,故必删除琐碎而特写其主题,以求印象的鲜明;中国画以自然为主,西洋画题材以人物为主。然而,葛涛学习油画并没把它和中国画对立起来,而是将国画与油画相融合,创造自己的画风。
他有机会潜心研究欧洲油画的发源与发展,重点研究了文艺复兴以来西方古典油画的精华。把油画与中国画的写意手法融会贯通,走中西合璧的新路。他说,要掌握西方绘画的精髓,学好西方的艺术语言与表达能力,又要具有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精神,使之更好的融合与发展。
![]()
葛涛也善于画马,他学徐悲鸿,也喜欢郎世宁。
他认为,徐悲鸿画马,凝结着一种艺术创造的辩证法,既神奇又合理。他讲究质感、长于素描,可是他的“马”却有着一定的写意成分;而写意则往往是通过中国传统中的挥墨来完成的。
徐悲鸿画马虽然也讲光影,但比较有限,除了马头上那留出的一道受光面之外,马的躯干四肢基本上是按传统从结构自身着眼去处理的。
他说,郎世宁绘画的最大特点是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绘画的有机结合。在技法方面运用中国传统的勾线法,运用中国传统的笔墨纸砚,但他的绘画注重西方光影的变化和结构。中国画是在平面中寻求变化,而他的画却是立体感的塑造;在审美上,中国画是以神取胜,而他的绘画以形取胜,具有形神兼备之效。
![]()
《百骏图》是其早期典型力作。马匹们或卧或立、或嬉戏、或觅食,自由舒闲,聚散不一;在具体的表现手法上,郎世宁发挥了西洋画法中常用的写景方法,使画面产生空旷深远的景界,草木、山水、人物无不写实精致。他擅以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加入西洋光影透视法及西画颜料,以显示中西趣味兼容并蓄的画面。
他的这种中西合璧的绘画技巧,为中国画坛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是中国美术史中的一笔财富。葛涛从郎世宁的绘画中受到了极大的启发。
![]()
他说,国画优长的方面是线条的表现力,画山、树、石都自有范式,而西洋画的特点是光与色的表现、透视形成的空间感,这是两者基本的差异。我在探索中,把两者结合起来,再加上书法的笔意,形成一种新的东西。
后来葛涛专业到地方,已经成了富甲一方的“煤老板,”仍参加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硕士研究班学习。煤商学员已是特殊,同时学习国画、油画两个班更令人瞠目结舌。后来他被中国艺术研究院聘为访问学者,也是首开先河。
笔耕一出露锋芒
“墨起狂澜。”葛涛有意无意间,成了名师的高徒。他潜心向他们学习又能跳出其樊篱,驰骋于新的天地。“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
几十年刻苦执着的绘画实践和特有的人生际遇,使他的艺术境界独辟一方个性化天地,出现了更为随心所欲又收控自如的大家气度。
![]()
著名美术评论家赵欣歌教授,这样评论葛涛的画风:“他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书画艺术,风格独特。作画既有传统的风韵,又有西方写实的功力。他作画写意大胆,细部刻画精微,尤其他探索不同方法,将黄河的意境、韵味,表现得淋漓尽致,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感觉直扑画面。葛涛突破了传统山水画在笔墨上的局限,以泼彩泼墨的形式创造了奇异的画面。他的作品注重整体感和运动感,尤其以流畅的彩墨再现了真实的自然奇观。许多作品水墨流动,色调变化多样,层次丰富。”
葛涛说:“我的画是用钱画出来的。”作为“煤商画家”不以卖画为生,他可以不计成本,不惜代价,反复、大胆地为探索不同风格而投入。他的画都是画了废,废了画,反复探索试验,揣摩比较:笔墨的浓淡干湿,线的粗细长短,构图的开合聚散,他坚守传统,又吸取西洋画法,深入生活,扑捉感悟,给传统山水画做出新的诠释。如《天下黄河一壶收》就是他在写生基础上的创新之作。表现黄河壶口瀑布的作品数不胜数,如何用自己的语言表现自己意象中的壶口瀑布,让人耳目一新,葛涛绞尽脑汁。先是传统的方法,觉得过于拘泥,用油画的画法,觉得气势不够,看看别人,想想自己,后来他打破一切束缚,把多种画法融合,为自己的画面语言服务。
黄河九曲动风雷,象一条腾飞的巨龙,穿行在西北黄土高原的秦晋大峡谷中,当流经壶口时,两岸苍山夹峙,形成特大马蹄状瀑布群。在葛涛的笔下,画面苍劲厚重,气势博大。将瀑布涛声轰鸣,骇浪翻滚,惊涛拍岸,气吞山河的气势,表现得淋漓酣畅。观之令人荡气回肠。
![]()
葛涛也喜欢画大海。《大海日出》他从大年初二画到初七。这幅画他用西画透视的方法画海浪的远近虚实。他画海上日出不是传统的勾线画圈,而是让大海托起的太阳看上去仍有明暗虚实;一群海鸥形态各异,也不是翅膀尾巴简单几笔的勾画,而是细致入微。这种画法让大海既雄浑壮阔而又富有动感和活力。这幅画在立意、构图、用笔、设色等方面不拘一格,从各家各派的技法中取其所需,为己所用,酣畅淋漓地抒发自己对大自然的深切感受。
葛涛也同样善于画马,他的马有独特之处,笔墨冲击力强,具有一种率然不拘的大气。在技术上通过马匹的动态,下笔快速留白,加强明暗对比,使骏马跃然纸上,形象活灵活现,情趣盎然。在画马时,葛涛的书法素养发挥了大用。他的画马用线十分自由、生动、活泼,中锋与侧锋并用,长长短短、粗粗细细,有时快速飞扫,有时缓缓慢写,浓淡、提按、顺逆种种讲究都出来了。
![]()
香港《文汇报》曾发专稿《煤商画家葛涛》并配作品《九寨沟珍珠滩》。香港的收藏家和评论家这样赞叹说:“葛涛走的艺术道路是高速的,驾驭的艺术战车又是最大马力的。葛涛的画将来在国内市场出现肯定会有不小的轰动。”
著名美术评论家赵欣歌教授说:“葛涛寄情于画,游艺于山河,他在艺术道路上属于另类。他找到的不是自我艺术的绘画表现语言,而是找到了解读人们感官审美的视语,破译了艺术空灵中的秘笈,笔耕一出就会露出惊人的锋芒,给中华画坛上载入了芳香的墨宝”
首开先河为“女神”
葛涛1981年从北海舰队复原到地方。1983年,在山西省文联任职的著名画家孙里人发现了葛涛,遂把他招聘到山西文联。由于葛涛国画、油画、书法、包装设计样样精通,是个复合型全能美术家,后来又先后受聘于山西广告装潢公司和山西电视台任美术设计和美术编辑。
![]()
说到后来成了“煤老板”首开山西焦炭出口先河,他的初衷竟然是因为能到法国去看卢浮宫。卢浮宫是世界著名的艺术殿堂,以收藏丰富的古典绘画和雕刻而闻名于世,拥有的艺术收藏达3.5万件,其中最著名的是镇宫三宝“爱神维纳斯”、“胜利女神尼卡”和“蒙娜丽莎”。葛涛从小就对卢浮宫心驰神往。这次他和山西焦炭一道来到法国,如愿以偿地来到了他魂牵梦绕的卢浮宫,亲眼看到举世闻名的艺术珍品,同时也瞻仰了卢浮宫这座建筑本身,因为它既是一件伟大的艺术杰作,也是法国近千年来历史的见证。
最让葛涛无比激动的是他近距离地和蒙娜丽莎亲密接触。葛涛说,蒙娜丽莎被置放在卢浮宫二楼中间的一个大厅中,当时蒙娜丽莎还没有玻璃罩。蒙娜丽莎被认为是西欧画史上首幅侧重心理描写的作品,它代表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画家那奇特的烟雾状“空气透视”般的笔法。画家力图使人物的丰富内心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合,对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那如梦似的妩媚微笑,被不少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更妙的在于,在这幅名画之前,不论你从哪个角度看,她那温和的目光总是微笑地注视着你,生动异常,仿佛她就在你身边。
葛涛也不失时机地瞻仰了埃菲尔铁塔。埃菲尔铁塔经历了百年风雨,经过20世纪80年代初的大修之后风采依旧,巍然屹立在塞纳河畔。它是全体法国人民的骄傲。铁塔的设计者艾菲尔肯钻研,敢革新,大胆使用钢材和混凝土,使土木建筑从“土”和“木”中解脱出来。他为设计铁塔付出了巨大的劳动,仅设计图纸就有5000多张。
所有在法国的见闻,令葛涛惊喜异常,震撼无比,他更加坚定了从此不再单纯画油画的决心,更加努力地借鉴西画的手法,在继承的基础上,发扬国风,创造出中国画的新意境,让中国画走向世界。
![]()
无心插柳柳成荫
世界上的事有许多偶然性,正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为了心中的梦想而经商,实现了心中的梦想,又促进了商业的发展,这是他始料未及的。
六年前房地产巨头潘石屹在山西太原举办一场大型的客户答谢晚宴。在晚宴进入高潮时,主持人突然宣布,一位叫葛涛的煤老板向潘石屹赠送一幅自己的绘画作品《九寨沟珍珠滩》。潘石屹接画时众人围观沸腾。主持人品评笑称:“此画功力不凡,罕见难得,互换潘老板的一套房子。”
果然潘石屹得画后,特批葛涛珍藏版的户型,优惠7%,当时价值2000万的房子,一下子就优惠了160万。
葛涛在山西有自己的货栈和火车,大家都知道他是实力雄厚的煤老板,很少有人知道他竟然是个出手不凡的大画家。山西省委原书记胡富国说:“谁说山西没有画家?煤老板画的画都盖江南了!”
![]()
没想到书画还能给葛涛的经商带来许多便利和意外的惊喜。一次商业谈判一度陷入僵局。葛涛留下地址和电话,另约时间再谈。对方接过便条,眼睛一亮:“字写得这么好!”原来对方也是书法爱好者,而且眼光很高,一般的书法根本不入眼。两个人有了共同语言,相见恨晚,越谈越投机,合作顺理成章,愉快地达成了协议。
还有一次去“海信”结算,葛涛用钢笔写了一个结算书。财会室争相传阅,啧啧赞叹:“这字写的,赶上书法家了!”麻溜就把账给结了。
更有意思的是,他给孩子写了个请假条。老师一看:“字写得这么好,谁写的?是你爸写的吗?煤老板字写得这么好?”老师将信将疑。当证实后,老师特批准假。
![]()
我们国家倡导文化立国,天下兴亡,文化有责。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文化和经济融合产生的竞争力正成为一个国家最根本、最持久、最难替代的竞争优势。文化不仅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越来越大,而且对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产业直接构成了经济的内容。文化产业市场空间巨大,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文化产业日益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葛涛的经历完全证明了这一点。
|